>
成人康復科
肢體偏癱又叫半身不遂,是指一側上下肢體的運動障礙,是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癥狀。輕度肢體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,但走起路來,往往上肢屈曲,下肢伸直,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,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,叫做偏癱步態。嚴重者常臥床不起,喪失生活能力。按照偏癱的程度,可分為輕癱、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。輕癱:表現為肌力減弱,肌力在4~5級,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,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,范圍較大,肌力2~4級,全癱:肌力0~1級,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。
偏癱病因多樣復雜,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,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,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:
1.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,70%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,高脂血癥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2.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因,腦出血患者93%有高血壓病史。
3.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。
4.心臟病,如:心內膜炎,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;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。
5.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最密切,有30%~40%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。
6.情緒不佳(生氣、激動)。
7.飲食不節(暴飲暴食、飲酒不當)。
8.過度勞累;用力過猛;超量運動;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。
9.氣候變化;妊娠;大便干結;看電視過久;用腦不當等。
10.服藥不當,如降壓藥使用不妥。
11.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癱,腦血管病是引起偏癱最常見的原因。顱腦外傷、腦血管畸形、腦動脈瘤、腦腫瘤、腦內感染、腦變性病及脫髓鞘病均可出現偏癱。
在臨床上有四種表現形式:
在偏癱極輕微的情況下,如進行性偏癱的早期,或一過性發作性偏癱的發作間隙期,癱瘓輕微,如不仔細檢查易于遺漏。
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,隨意肌麻痹明顯面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麻痹,如胃腸運動、膀胱肌等均不發生障礙。
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。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,肌張力顯著增高,故上肢表現為屈曲,下肢伸直,手指呈屈曲狀態,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。
表現為突然發生意識障礙,并伴有偏癱,常有頭及眼各一側偏斜。
檢查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和康復評定:
(1)腦血管造影。
(2)CT。
(3)MRI。
肌力、肌張力、平衡功能、日常生活能力評定、布氏分期、心理功能評估等。
皮質性偏癱時,上肢癱瘓明顯,遠端為著。如果出現皮質刺激現象有癲癇發作。頂葉病變時,有皮質性感覺障礙,其特征是淺層感覺即觸覺、溫痛覺等正常,而實體覺、位置覺、兩點辨別覺障礙明顯。感覺障礙以遠端為明顯。右側皮質性偏癱時常伴有失語、失用、失認等癥狀(右利),雙側皮質下偏癱伴有意識障礙,精神癥狀。大腦皮質性偏癱一般無肌萎縮,晚期可有廢用性肌萎縮;但頂葉腫瘤所致的偏癱可有明顯的肌萎縮。皮質或皮質下偏癱腱反射亢進,但其他錐體束征均不明顯。皮質與皮質下偏癱以大腦中動脈病變引起的最常見,其次為外傷、腫瘤、閉塞性血管病、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臟病引起的腦栓塞等。
錐體束在內囊部受損傷后出現內囊性偏癱,內囊性偏癱表現為病灶對側出現包括下部面肌、舌肌在內的上下肢癱瘓。
腦干病變引起的偏癱多表現為交叉性偏癱,即一側顱神經麻痹和對側上下肢癱瘓。其病因以血管性、炎癥和腫瘤為多見。
包括功能性點刺激、電子生物反饋、關節活動度訓練、肌肉牽伸訓練,肌力訓練、轉移訓練、步態訓練等。
主要訓練上肢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。
包括針灸、按摩和中藥熏蒸等。
定期體格檢查是預防中風、偏癱的重要措施。對年齡40歲以的人群,特別是有高血壓、糖尿病或中風家族史的人,定期進行體格檢查,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中風的危險因素,可以預防中風的發生。
體育鍛煉有助于偏癱恢復;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抗病能力,延緩衰老;能夠增強心臟功能,改善血管彈性,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,提高腦的血流量;能夠降低血壓,擴張血管,使血流加速,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性,從而可以減少血栓形成;可以促進脂質代謝,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,從而可以預防動脈硬化。長期鍛煉能降低體重,防止肥胖。因此,體育鍛煉是預防偏癱的一項重要措施。
Copyright ? 2015 新鄭市中醫院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新鄭市中醫院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