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心血管介入 動脈導管未閉(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)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常見類型之一,占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總數的約15%。胎兒期動脈導管被動開放是血液循環的重要通道,動脈導管未閉常見于早產兒,在妊娠滿28周前出生的嬰兒中發生率可占80%,出生后約15小時發生功能性關閉,出生后一年在解剖學上應完全關閉。若持續開放,并產生病理生理改變,即稱動脈導管未閉。
癥狀體征:癥狀動脈導管細小者臨床上可無癥狀,導管粗大者可有咳嗽、氣急、喂養困難及生長發育落后等。體征胸骨左緣上方有一連續性“機器”樣雜音(continuousmachinerymurmur),占整個收縮期與舒張期,于收縮末期最響,雜音向左鎖骨下、頸部和背部傳導、當肺血管阻力增高時,雜音的舒張期成分可能減弱或消失。分流量大者因相對性二尖瓣下而在先尖部可聞及較短的舒張期雜音。肺動脈瓣區第二音增強,嬰幼兒期因肺動脈壓力較高,主、肺動脈壓力差在舒張期不顯著,因而往往僅聽到收縮期雜音,當合并肺動脈高壓或心力衰竭時,多僅有收縮期雜音,由于舒張壓降低,脈壓差增寬,并可出現周圍血管體征,如水沖脈、指甲床毛細血管搏動等。
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時,出現周圍動脈搏動宏大,鎖骨下或肩胛間聞及收縮期雜音(偶聞及連續性雜音)心前區搏動明顯,肝臟增大,其促,并易發生呼吸衰竭而依賴機械輔助通氣。
對導管粗大、重度肺動脈高壓、導管壁有鈣化、細菌性導管炎者,可在體外循環下手術。有些未閉動脈導管可在電視胸腔鏡下行導管鉗閉術。微創醫學介入手術并傷害小,發癥少,恢復快,深受患者肯定。
Copyright ? 2015 新鄭市中醫院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新鄭市中醫院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