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外三科(腦外科東區、西區)
痙攣性腦癱(以下簡稱腦癱)即大腦癱瘓,是指因未成熟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育不全,而致的非進行性損傷所引起的運動和姿勢紊亂。其發病率隨著產前護理、社會經濟條件、環境以及母親和嬰兒所接受的產科和兒科的護理的改善而增長。
腦癱可由產前、產時和產后各種原因引起。產前指從妊娠到分娩開始,產時指從分娩開始到嬰兒娩出,產后指從分娩后到產后2.5~3年。有的嬰兒腦部發育完全,髓鞘形成可達8歲水平。絕大多數腦癱發生于產中。
(1)痙攣型腦癱 痙攣性腦癱最常見,腦部的BrodmanⅣ區與Ⅵ區是錐體束起始的部位,此兩區的病損通稱為錐體束疾病,通常引起痙攣。痙攣狀態是當肌肉受到被動牽伸時,肌肉內張力增加的一種狀態。這是由于正常的肌肉牽張反射加強而引起的。在加強的牽張反射中,使肌肉突然被動活動時可感到阻力,隨后到某一程度時肌肉松弛。當牽伸肌肉時,痙攣狀態的增加將引起肌肉的過度收縮。痙攣肌肉的腱反射亢進,可出現肌陣攣,這提示對牽伸的反應增加。
(2)手足徐動型 手足徐動癥是運動障礙性腦癱的最常見形式。其引起運動障礙的病損是在大腦基底或在中腦,常累及整個身體,極少看到一個肢體的運動紊亂?;颊呓洺0橛忻婕『涂刂普Z言的肌肉病變,表現為持續痛苦的面部表情,流口水,說話困難,導致人們誤認為這些人反應遲鈍,而事實上很多患者具有正常智力。
(3)僵硬型 僵硬型腦癱廣泛腦部損傷的一種表現。腦癱僵硬型的臨床表現為肌肉彈性喪失。企圖牽伸肌肉時,檢查者從關節被動活動開始到結束均發覺患者肌肉僵硬,被動活動關節可加重牽張反射。在腦癱的僵硬型中,患者的肌肉強直可以間斷或持續存在。由于腦部組織彌散性損害,精神障礙的發生率相當高。
(4)共濟失調型 共濟失調型是小腦損傷的一種臨床表現。小腦病變所致損害多數為先天性,偶爾亦可因分娩時出血所致。因運動覺、空間定位覺損害,不能辨別傳入沖動而致共濟失調。共濟的失調主要是位置覺、姿勢和平衡覺喪失,患兒可有習慣用手側不完全固定。典型的共濟失調患者較其他類型的腦癱患者預后要好,隨著時間延長,其癥狀有自發改善趨勢。
(5)混合型 混合型源于大腦幾個區域的損害同時存在,但不是彌散性損害?;颊弑憩F為幾種類型癥狀相互混合,如痙攣型和共濟失調型相混合等。
(1)單癱 無論上肢還是下肢,僅一個肢體受到影響,是少見的類型。在作出診斷前,檢查者必須仔細評定其他肢體的情況。
(2)偏癱 同側肢體受累。這些患者通常是痙攣性的,上肢通常比下肢嚴重。
(3)截癱 常伴有早產。截癱多為痙攣型,表現為剪刀步態或稱交叉步態。
(4)三肢癱 四個肢體中三個受累。最常見的為痙攣性癱瘓,是較為少見的運動障礙。在確定三個肢體癱瘓之前,需仔細地評估不受累的一個肢體。
(5)四肢癱 腦部損害侵及四肢。肢體可呈現痙攣狀態、運動障礙或混合型。
腦癱可根據其肌肉張力和損害嚴重程度分類。肌肉張力可呈現高張力、低張力或正常。肌張力是可以變化的,可隨著時間而改變。有手足徐動癥的腦癱兒童誕生時為低張力,但隨著年齡增長,逐漸變為高張力。另一方面,共濟失調兒童誕生時為低張力,并保持不變。
損害的嚴重性可以是輕度、中等或嚴重。輕度受影響患者能夠起床行走,并能獨立進行日?;顒?,部分患者不需任何手術治療,保守治療如精細動作的訓練、職業訓練、特殊教育和說話訓練等是必要的。中等度損害占半數,起床行走和日常生活均需要給予幫助。嚴重損害患者是完全沒有生活能力的,通常臥床不起或依賴輪椅,由于不可能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,所以治療的目的是改善其活動功能,而不是起床行走。
1.肢體的靈活性下降,關節僵硬。
2.肌力不能充分發揮。
3.肌腱反射亢進。
4.肌肉被牽拉伸展時出現強烈的阻力。
5.常出現過強的屈肌反射。
腦神經營養藥、肌肉松弛藥、活血藥等。包括構筑和修復腦組織(細胞)的藥物,如卵磷脂(包含磷脂酰膽堿、腦磷脂、鞘磷脂等),能修復因外傷、出血、缺氧造成的腦細胞膜損害,保護神經細胞,加快神經興奮傳導,改善學習與記憶功能。
如運動(體育)療法,包括粗大運動、精細運動、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 ;如爬行、有目的的指認(鼻、耳等)、訓練抓物、持物、起坐、搖擺、扶行(背靠墻、面朝墻)、原地運動(彎腰拾物、抬腳訓練、單腳獨立、原地起跳)、行、跑;再如物理療法,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、溫熱療法、水療法 ;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,現在這種專門化的醫院或診所在城市也有了,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選擇,但療效一般。
“BC——腦細胞介入修復療法 ”的研制是從分子基因學、細胞病理學、納米藥理學、生物物理學、分子免疫學、醫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出發,立體綜合地治療腦癱疾病基礎,是一種中樞神經再生療法。
Copyright ? 2015 新鄭市中醫院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新鄭市中醫院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