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外二科(普外科東區、西區)
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,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,40~50歲年齡組發病率較高,男女之比為2~3:1。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。結腸癌主要為腺癌、黏液腺癌、未分化癌。大體形態呈息肉狀、潰瘍型等。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,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,除經淋巴管、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,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、切口面擴散轉移。慢性結腸炎患者、結腸息肉患者、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。
結腸癌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譜和纖維素攝入不足。結腸的慢性炎癥使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。有結腸息肉者,結腸癌發病率是無結腸息肉者的5倍。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,癌變的發生率更高。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腸癌的發病。
結腸癌患者早期表現為腹脹、消化不良,而后出現排便習慣改變,便前腹痛,稍后出現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。腫瘤潰爛、失血、毒素吸收后,常出現貧血、低熱、乏力、消瘦、水腫等中毒癥狀。如出現腹脹、腹痛、便秘或便閉,體檢見腹隆、腸型、局部有壓痛,聞及亢強的腸鳴音,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。若瘤體與網膜、周圍組織浸潤粘結,形成不規則包塊,有一定的活動度。晚期可出現黃疸、腹腔積液、水腫等肝轉移征象,惡病質,直腸前凹包塊,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。結腸癌部位不同,臨床表現不同,分述如下:
右半結腸腔大,糞便為液狀,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,很少形成環狀狹窄,不常發生梗阻。若癌腫潰破出血,繼發感染,伴有毒素吸收,可有腹痛、大便改變、腹塊、貧血、消瘦或惡液質表現。
左半結腸腸腔細,糞便干硬。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,易引起環狀狹窄,主要表現為急、慢性腸梗阻。包塊體積小,既無潰破出血,又無毒素吸收,罕見貧血、消瘦、惡液質等癥狀,也難捫及包塊。結腸癌往往有器官轉移,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。淋巴轉移一般由近而遠擴散,也有不按順序的跨越轉移。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后淋巴轉移的幾率更多。結腸癌癌細胞或癌栓子也可通過血液轉移,先到肝臟,后達肺、腦、骨等其他組織臟器。結腸癌也可直接浸潤周圍組織與臟器,脫落在腸腔內,可種植到別處黏膜上。播散至全腹者,可引起癌性腹膜炎,出現腹腔積液等。
檢查有無直腸息肉、直腸癌、內痔或其他病變。
鏡檢可發現癌腫,觀察其大小、位置及局部浸潤范圍。
適用于急性腸梗阻的病例,梗阻部位上方的結腸有充氣、脹大現象。
可見癌腫部位腸壁僵硬,擴張性差,蠕動減弱或消失,結腸袋形態不規則或消失,腸腔狹窄,黏膜皺襞紊亂、破壞或消失,充盈缺損等。鋇劑空氣雙重對比造影更有助于結腸內帶蒂腫瘤的診斷。
對早期腫瘤的診斷價值不大,對推測預后和判斷復發有一定的幫助。
結腸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,常被漏診。對中年以上患者,應仔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,出現下列癥狀時,應考慮結腸癌的可能:
1.近期出現排便習慣改變、持續腹部隱痛。
2.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。
3.糞便稀,或帶有血液和黏液。
4.腹部可捫及包塊。
5.不明原因出現乏力、貧血、體重減輕等。
病程長,癥狀輕,X線見局部充盈缺損,形態規則,表面光滑,邊緣銳利,腸腔不狹窄,結腸袋完整。
指結核、血吸蟲肉芽腫、潰瘍性結腸炎、痢疾等腸道炎癥性病變,病史各有特點,大便鏡檢可有其特殊發現,X線檢查受累腸管較長。腸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不同,可進一步確診。
結腸痙攣:X線檢查為小段腸腔狹窄,有可復性。
闌尾膿腫:有闌尾炎病史,腹部可捫及包塊,但X線示包塊位于盲腸外。
結腸癌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為主、輔以化療、免疫治療、中藥以及其他支持治療的綜合方案,以提高手術切除率,降低復發率,提高生存率。手術治療的原則:盡量根治,保護盆腔植物神經,保存性功能、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,提高生存質量。手術方法如下:
1.右半結腸切除術適用于盲腸、升結腸及結腸肝曲部的癌腫。
2.左半結腸切除術適用于降結腸、結腸脾曲部癌腫。
3.橫結腸切除術適用于橫結腸癌腫。
4.乙狀結腸癌腫除切除乙狀結腸外,還應做降結腸切除或部分直腸切除。
5.伴有腸梗阻的手術原則,病人情況允許,可作一期切除吻合。如病人情況差,可先作結腸造口術,待病情好轉后行二期根治性切除術。
6.不能作根治術的手術原則,腫瘤浸潤廣泛,或與周圍組織、臟器固定不能切除時,腸管已梗阻或可能梗阻,可作短路手術,也可作結腸造口術。如果遠處臟器轉移而局部腫瘤尚允許切除時,可用局部姑息切除,以解除梗阻、慢性失血、感染中毒等癥狀。
Copyright ? 2015 新鄭市中醫院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新鄭市中醫院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