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外二科(普外科東區、西區)
內外痔是指處在同一部位的直腸齒線上下靜脈叢同時曲張、擴大、充血,相互溝通吻合,括約肌間溝消失。齒線上方的痔核表面為直腸粘膜,齒線下方的痔表面為肛管皮膚覆蓋,也即俗稱的內痔部分與外痔部分所形成的一個整體,則稱為內外痔。
內外痔的癥狀具有內、外痔兩者的特征。一般情況下先有內痔,而后因靜脈曲張,又伴發外痔。其多發于截石位3、7、11點位。故診斷并不困難,在檢查時只要囑患者作排便動作、努掙肛門,內痔部分即能很快脫出或充血隆起。
主要表現為便血及或肛門墜脹疼痛,初始為手紙染血,偶見滴血和射血,晚期則便后痔核脫出,輕者可自行還納,重者則用手送回,局部有異物感,兼見大便秘結,或排便不爽等癥。好發于肛門的右前、右后及左側,即截石位3、7、11點處。
①便血:大便時帶血或射血,血色鮮紅,不與糞便相混。
②腫脹疼痛:肛門有下墜或異物感,大便時用力內痔部分極易脫出。
③脫垂:由于內痔經常脫垂于肛門外,粘膜受到刺激,粘液分泌大量增加,可致肛周皮膚潮濕不清、瘙癢發炎或濕疹。
中醫:濕熱下注肛門,阻滯脈絡,或臟腑本虛,因排便、負重,經產用力,使肛門部經脈橫解,瘀阻肛門而生。
西醫:長期坐立使下部靜脈回流困難,直腸靜脈沒有靜脈瓣以及直腸上、下靜脈叢壁薄是痔形成的基礎,直接的病因有:
①習慣性便秘。
②腹內壓增高。
③直腸下端和肛管的慢性炎癥。
④長期的飲酒及刺激性飲食等。
內外痔的一個主要癥狀是痔核脫出。脫出于肛門外的痔核,受到括約肌的夾持,靜脈回流受阻,而動脈血仍不斷輸入使痔核體積增大,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,血栓形成,出現痔核變硬、疼痛,難以送回肛門內。傳統的看法稱“絞窄性內痔”。但臨床所見,痔瘡形成血栓的更多見,故多伴有疼痛,當痔核脫出不能送回時,亦稱為“嵌頓痔”。長時間的痔核嵌頓。
痔核嵌頓后,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,病人出現里急后重、肛門墜脹感明顯等癥狀,此時感染多局限在肛門局部,如果強力復位,容易使感染擴散,引起粘膜下,肛周或坐骨直腸窩膿腫,若脫落的帶菌栓子沿靜脈上行,加上抗生素使用不當或未用任何抗菌藥物,則會形成門靜脈菌血癥甚至膿毒血癥,亦可形成肝膿腫。國外曾有報道因痔核嵌頓伴發的致死性門靜脈敗血癥。
痔核嵌頓于肛門外,由于一系列的病理改變,使局部代謝產物積聚,進一步加重了肛門局部水腫,加重了痔核的嵌頓,這是以一種惡性循環。所以內痔嵌頓日久,必然出現壞死。此時的壞死常局限在痔核的粘膜部分,但亦有侵犯人體其它部分的情況。國外曾有報道:痔核內的血栓向上擴散,壞死區擴展到直腸壁,結果在盆腔內引起嚴重的膿血癥。此種情況雖屬少見,但必須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。
因內外痔失血而導致的缺鐵性貧血,一般發展緩慢,早期可沒有癥狀或癥狀輕微,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時,則會出現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心悸、心率加快和體力活動后氣促、浮腫等。一些患者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如易激動、興奮、煩躁等,有人認為是細胞內含鐵酶缺乏所致。以上這些癥狀均可通過糾正貧血、治療內外痔后消失。因此若發現患有內外痔,應盡早治療,以免出現上述癥狀,使治療復雜化。
內外痔保守治療:主要是運用藥物通過口服、外敷、塞藥、熏洗的方法,來達到解除誘因,緩解癥狀的目的。適用于年老體弱,或合并其他如心、肝、腎功能不全的患者。保守治療有三種選擇:
1.藥物口服。通常選用具有清熱涼血、潤腸通便,消炎愈創的藥物,如痔速寧等。
2.藥物外敷或塞肛。通常選用對痔粘膜有保護作用,減輕局部炎癥,促進創面愈合的藥物,如麝香痔瘡膏、痔消炎膏、洗必泰痔瘡栓、肛泰痔瘡栓。
3.熏洗。通常選用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收斂固脫的藥物熏洗肛門或脫出的痔核,以防止其出現水腫、嵌頓、血栓形成,選用的藥物有苦參、地榆、五倍子、明礬等水煎外洗坐浴。
內外痔手術治療:具體的手術方法較多,包括藥物注射、擴肛、套扎、物理療法(冷凍、激光、紅外線)、手術結扎或切除等。因創傷大,痛苦大,并發癥多需住院,控制飲食及排便嚴重影響工作學習現已少有人采用。
Copyright ? 2015 新鄭市中醫院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新鄭市中醫院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