脂肪肝,是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形成的疾病。據統計,大約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此病,因此脂肪肝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。
(圖為網絡用圖)
正常肝臟內的脂肪含量很低,血液中的脂肪酸在肝臟內先被合成為甘油三酯,再轉化為脂蛋白后釋放入血液。肥胖者由于脂肪酸攝入過多或者血液內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過高,導致甘油三酯合成與轉運失衡,大量甘油三酯堆積在肝臟內,形成脂肪肝。
脂肪肝早期的病人往往不能自覺,但隨著肝臟內脂肪的不斷堆積程,可逐漸出現乏力、厭食、腹脹、肝區不適,并伴有轉氨酶水平升高。
(圖為網絡用圖)
肥胖者出現這種情況,應當前往醫院就醫。通過正規治療、鍛煉以及飲食調節,輕、中度脂肪肝可以減輕甚至消失。如果任其發展,肝臟細胞的代謝將受影響,可能出現腫脹、炎癥浸潤、變性壞死,甚至肝硬化。
下面這位病人,就是一個肥胖者,查出脂肪肝后未加重視,發展到肝硬化、肝腹水、消化道出血,生命健康受到了嚴重威脅。
鄭某,女,六十七歲,新鄭市新村鎮人,體態偏胖,2014年前被查出患中度脂肪肝。2016年10月的一天,鄭某突然感覺上腹不適,隨即感覺惡心,開始嘔血,被送往當地診所治療。
(圖為網絡用圖)
四天后,鄭某突然暈厥,小便失禁,蘇醒后再次嘔血,家人緊急將其送往新鄭某醫院進行救治。
在該醫院,鄭某被診斷為“上消化道出血、失血性休克、肝硬化失代償期”,因家屬拒絕輸血治療,鄭某又被轉至鄭州某三甲醫院治療。
2016年10月28日,鄭某在醫院接受了“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套扎術”,消化道出血暫時得以控制。但因醫院離家較遠,不便照料,十余天后鄭某又轉回新鄭,入住新鄭市中醫院內四科。
著名肝膽脾胃科專家李彥卿醫師對鄭某進行體格檢查后,認為鄭某脾胃肝膽濕熱蘊結不化,水結日甚,積于脘腹則腹大堅滿,濕熱彌漫三焦,氣化不利則小便短赤,濕熱下注則大便不暢……屬于中醫“鼓脹”之癥。
內四科西醫人員結合各項檢查結果,診斷鄭某為“肝硬化失代償期、自發性腹膜炎、消化道出血、高血壓”。
中醫師以“清熱利濕、化氣行水”為治法,采用砂仁、牽牛子、防己、葶藶子、肉桂等多種中藥,煎制后讓鄭某早晚服用,并給予穴位貼敷、臍周溻漬等。西醫師則對鄭某實施保肝、抗感染、利尿、補充白蛋白、糾正電解質等相應治療。同時,科室為鄭某安排一級護理,囑咐病人進食清淡流質食物,注意休息。
入院初期,鄭某仍有嘔血情況,治療十天左右,鄭某未再嘔血,腹脹減輕、食欲增加,但貧血明顯,疑似有慢性出血可能,之后的大便化驗結果則印證了醫生的推斷。于是,鄭某繼續接受抑酸護胃、保肝、營養、止血及對癥支持治療。
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,2016年12月,鄭某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,肝腹水消失,病情較前好轉,辦理了出院。
Copyright ? 2015 新鄭市中醫院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新鄭市中醫院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